举报
输血耶?造血耶?
7月初,在一位台湾LED企业老总的古色古香的办公室中聊天。品茶换盏之间,这位老总突然抛来一句:“大陆某某和某某两家LED上市公司2011年度纯利润和政府补贴之间比例很暧昧哦。”言下之意要我这个大陆行业媒体人来证实消息的可靠性。在接下来的“招供”中,我心有戚戚然。
这些年,我们经常会在专业或大众媒体中看到某地方政府一次性给予当地LED寡头数千万元乃至过亿元的现金补贴,而且有的地方每个季度都会发生。
寡头说:我要买设备,当地政府便答应:给钱;寡头说:我要建厂房,当地政府便答应:给地。而获得补贴的公司无一例外地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所以,即使亏损,季度和年度的盈利数据仍是美丽的。这样赤裸裸的“输血”往往还美其名曰:“投资奖励、科技资助”。
难怪业内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前两年是和照明相关的企业都搞LED,现在已经发展到此前和照明行业不搭边的资本也来搭利好政策的便车。但是他们的目的不是制造,而是迎合政绩获得政府补贴,导致产业无序竞争加剧。
这时,我蓦然想起的了吴宗宪,媒体这一个月来对他的长篇累牍,其实稍作提炼,无非是“LED、亏损、破产、经营不善”等关键词。娱乐大师也去兼职搞LED,无暇顾及、经营不善自是诱因之一,但台湾如果放弃对良好产业环境的营造而将资金挪来搞地方政府输血式补贴,也许吴大师之类就不会有亏损乃至破产的烦恼了。
笔者并非仇富,但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补贴输血,这些国内LED“大佬们”的盈利能力很可能还不如行业中小规模却能自行“造血”的“小弟”。
诚然,从某种意义来说,对LED中小企业群,寡头们可以傲视他们的规模,藐视他们的研发,贱视他们的价格,但却不应该漠视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当然,以拖欠货款和牺牲品质来维系生存的组装厂除外)。
国内中小LED企业其实是时刻经受着融资难的煎熬。这批企业经历数年的沉淀积累而渴望做大做强之际,却苦于资金不继而不得不默默守候甚至铤而走险借下高息贷款。君不见,最近又有LED产业基地出现产值过亿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老板跑路的事件。
目前,国内6、7千家LED应用企业超过95%仍是中小规模,从产业链的货款循环流动来看,如果应用端“发高烧”,中上游肯定“感冒”,而处于对收账风险的担忧,中上游也会加快货款催收,下游资金必然更加紧张。
好不容易,大家都盼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对LED终端的补贴和扶持,但资源有限,释放下来,仍是只惠及地方LED寡头。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分化格局在地方行政保护的语境下已然形成且得到不断的巩固。
五年前,也许很少人会相信:LED能统治照明光源领域;五年后,应该很少人会怀疑:LED已经代表着照明的未来。在这个人神共“奋”的准LED时代,激励“造血”还是变相“输血”,不单是关系到部分LED企业生存与发展,也是国内LED产业的能否实现健康血液大循环的问题。
幸亏,除了“输血”依赖,我们还有几个领域能做文章:差异化竞争、性价比产品、建立渠道通路、直达终端消费等。
未来,这些才是最具“造血”价值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