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在经历大半年“严冬”后 LED市场似有回暖迹象
深圳LED产业联合会调查显示,3月份LED市场明显向好,各大封装、背光应用、显示屏应用、照明应用企业订单饱满,中下游领域的需求强劲也有效带动了上游配套材料的大幅增长。该会负责人认为,这是因为欧美等海外市场稳步增长,日本“3·11”地震引发核危机之后,政府和民众对节能环保的LED产品保持了极大的关注,LED照明需求迎来大爆发。而近期频频出现的政策面扶持信息,也给国内LED企业带来了希望。
上游新机会
政策利好频传
3月底,由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组织的“2012年半导体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推广项目”在北京美泉宫饭店进行了公开招标,确定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企业、产品规格型号及协议供货价格。据报道,共有100多家企业参与了此次招标。
此次财政补贴推广项目是财政部首次针对LED产品推广进行补贴,以前主要是针对上游芯片企业购买MOCVD(氮化镓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机台)给予补贴。本次招标共包括室内照明产品LED筒灯、反射型自镇流LED灯,以及室外照明产品LED路灯、LED隧道灯4类产品。
根据我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从2011年10月1日起按功率大小、分五个阶段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根据发改委的数据,2010年白炽灯的国内销量为10.7亿只。有业内人士表示,逐步淘汰白炽灯后,替代产品将是传统节能光源和LED照明光源两大类。
“发改委很有可能在今年投入80亿元用于补贴民用LED照明。”据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分析,在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之后,推广节能灯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地方上早已先行一步,如广东省将于2012年逐步开展室内照明补贴,并且规划到 2015年,LED照明要占广东室内照明的3 成;在市政照明方面,未来两年将有超过60万盏LED灯具用于路灯照明。不久前,佛山本地的LED企业国星光电、雪莱特、佛山照明、美的、欧司朗等10家刚刚拿下了当地家博城的LED照明工程订单,总规模10万盏以上,采购总值预计超过1亿元。
“目前LED制造的整体成本过高。”一位技术研发人员与市场分析人员表示,也因此在上游技术创新上,企业仍然有机会。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成本下降的关键驱动力之一是氮化镓LED芯片生产从蓝宝石或碳化硅衬底向硅衬底的转移,这一新的方式正受到业内许多主要制造商的支持,虽然成功程度不一。“但技术更新是很难的事情,现在的新技术多不成熟,配套的生产设备价格昂贵,新产品良率有待改善,现在贸然上马可能会导致更高的生产成本。”该技术研发人士表示。此外,现在生产线建设成本恐怕还没有收回,也不太可能很快应用新技术,建设新的生产线。
与此同时,虽然国内芯片生产企业购买了大量MOCVD,但是由于国内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生产工艺把握不到位、生产管理水平低,生产的芯片质量较差,目前国内封装和应用企业使用的芯片绝大部分从台湾进口。所以这方面的改进仍有空间但也需要时间。该人士表示,另一个对企业来说将有很大施展空间的机会将是 LED控制领域,即现在一些企业所推广的“智慧照明”概念。所谓“智慧照明”即是通过一个控制平台,只要使用一个手持无线遥控器,墙上集控开关甚至任何一部手机及计算机都能实现对一个场合中所有灯具等的控制。
在控制领域,中国企业仍要面对国际上的强大对手。自动化巨头施耐德早早就提出了“智能生活”与“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在智能生活方面,施耐德称自己主要是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面向中高端的小区楼宇,开发商使用了智能生活方案的,每平方米照明造价只需增加500多元的成本,售价即可增加2000元到 3000元。而在智能城市方面,施耐德已经在与工信部联合进行试点。
在新的机会面前,中国企业仍需努力才能抓住。
价格战之忧
市场或先抑后扬
政策面的支持无疑给LED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LED产品价格混乱、大打价格战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给行业蒙上了一层让人看不透的阴影。
在3月20日的招标会上,同类型、同规格的产品价格差异巨大,比如规格为9000LM的LED路灯产品高价位可达9200元,低价位却只有920元;规格为14000LM的LED路灯产品高价位达到了11000元,而低价位的仅为1062元。
据产业研究机构高工LED与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数据,2011年LED路灯的价格基本在20~25元/瓦。按此计算,9000LM的路灯产品功率在80~100W之间,市场价格在1800元左右。显然,有些企业的报价可能连成本价都不到。业内人士直言,“报低价就是为了拿到补贴。”
据悉,本次招标的补贴资金将采取间接补贴方式,由财政补贴给中标企业,再由中标企业按中标协议供货价格减去财政补贴资金后的价格销售给终端用户。
此前就有LED企业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越来越多的办公楼、酒店、城市照明工程等愿意在照明设备升级换代上付出大价钱。但是他们一般只在乎是不是LED,其次才考虑灯具本身寿命和节能效果。因此,LED厂家挖空心思建人脉、搭关系、做公关,却几乎忽略了产品质量。该老板称,不同品质的LED芯片价格差异较大,毫无自律性的大打价格战在业内随处可见。
“一些生产传统灯具的厂家,随随便便就可以做。”一位曾经参与某LED企业IPO的投行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LED中下游环节进入门槛较低,导致企业良莠不齐。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认为,整体产能过剩催生了价格战的频频爆发。2011年年底深圳两家LED企业钧多立和德士达宣布倒闭,就是受价格战的影响。“2011年,以单颗计价的LED芯片价格较2010年同比下降达25%~30%,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下游应用行业上市、非上市公司的行业平均毛利率仅为15%,2009年至2011年中国主要LED(灯珠应用行业)毛利率持续降低,且年平均降幅超过13%。
深圳LED产业联合会认为,去年我国LED产业计划新增投资总额超千亿元,但据统计实际投资远小于预计投资额,实际量产能力小于预计量产能力,所以实际产能过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随着LED产业度过一段高速成长期,在产能达到一定饱和度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下调,企业利润下降也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
数据显示,2011年1~7月,我国LED产业计划新增投资总额仍达1256.18亿元之巨,其中超过40%的资金是在多个产业环节投资,甚至是进行全产业链投资。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非LED企业跨入LED行业所进行的投资已经占全部投资项目的比例超过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