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显示屏逐点校正技术组成介绍
  一、逐点校正技术概念
  当前LED芯片生产制程现状,决定了即便是同批次生产出的LED芯片,其个体间发光强度与主波长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对于LED显示应用来说,这种差异性将严重影响显示质量,必须首先通过分光分色对光度、色度以及电参数等指标进行分类筛选后,才能应用于同一张显示屏上。
 然而,用分光分色的方法来解决芯片个体光度色度不一致的问题,由于精度不足,后续工艺流程的影响,以及老化过程的光衰不一致等因素,并不能达到完美画质。此外,已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显示屏也会因光衰不一致等因素显示质量下降,出现“花屏”,这也是分光分色鞭长莫及的。
 因此,业界尝试从显示屏制造的最后一道流程着手,通过对差异性的LED灯点采用差异性的驱动来解决该问题,这就是逐点校正。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出现逐点校正的理论雏形,并开启了这一技术的实践探索。然而,由于缺乏适用的通用数据采集工具以及技术壁垒等因素,该技术的研究长期处于不连续、不系统,自成一家缺乏交流的状态,逐点校正也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义。
  目前,比较合理的定义为:逐点校正,即通过对LED屏上的每颗灯点区域的亮度(和色度)数据进行采集,得出对于每颗灯点的校正系数(或对于每个像素的系数矩阵),将其反馈给显示屏的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应用校正系数实现对每颗灯点的差异性驱动,从而大幅提高显示屏的像素亮度(色度)均匀性。
  二、逐点校正技术组成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到,逐点校正技术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原始数据采集;
 2. 校正数据生成;
 3. 驱动控制;
 4. 采集系统与控制系统的结合;
 以下就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
  2.1 原始数据采集
 原始数据采集是逐点校正的第一步,是最基础的一步,也是发展最缓慢最艰难的一步。按照采集参数看,可分为亮度数据和色度数据两种;按照采集对象分,可分为模块级采集,箱体级采集与全屏分区域采集;按照采集环境分,可分为工厂模式采集与现场模式采集;
 从采集的技术路线与工具的角度看,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 机械装置+光度探头:即用机械传动装置控制光度探头依次逐个采集每颗灯点的数。早期的实验装置曾经是屏体垂直于地面放置,用机架等间距移动亮度计逐点测量。后来逐渐发展为机台形式,模块或单元板水平放置,探头垂直采集数据。为提高效率,单个机台可装置多个探头,笔者见闻中单机台最多探头数为16个,以箱体为单位进行采集。

回复数 2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