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不知道等会儿看到的你们会想起什么,设计癖第一个想到的,是来自上帝的馈赠:极光。
全球著名旅行杂志《孤独星球》曾经写过,如果你想看到世界的另一个样子,不妨去阿拉斯加看一场极光。
不管是极光、日升月落,还是星辰大海,都是我们忙碌日常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今天设计癖要介绍的新媒体艺术也能带你看世界的另一个样子。
用新媒体艺术先驱 Roy Ascott 的话来说,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电脑的艺术创作,侧重利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形式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作品。
20 世纪 60 年代,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电脑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
我们传统的艺术品分类中,可以简单地分为二维和三维,二维作品例如绘画、摄影、印刷品,三维作品例如雕像、装置等,新媒体艺术将艺术品扩展到四维空间,包括时间的参与和观者的感知,更加注重作品与观众的沟通,强调艺术发生的过程。
新媒体艺术通过科技手段,产生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视觉表达上也往往更加丰富。
沉浸在新媒体艺术里的感觉大概就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003 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涡轮大厅,大型装置《天气计划》利用 200 枚黄色纳灯为雾都的观众们作了半颗人造太阳,艺术家在漩涡大厅的顶部安装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半个太阳形成了一整个太阳的同时,也使得本来就巨大无比的漩涡大厅在视觉上延伸成为两倍。
观赏者进入到空间中,太阳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巨大镜子造出来的空间幻象就像是盗梦空间对于空间的重构。艺术家还应用科学手段加大了空气湿度,在空气中融合了蜂蜜和糖调的一种香气,让观赏者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星球的魔幻森林。
观赏者可以坐在或躺在地上,迎着或者背着太阳,在温暖湿润的空气里,暂时忘记本来的生活,思考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更加本真的东西。
詹姆斯·特瑞尔,是光与空间运动的先驱艺术家,他把光作为唯一的操作媒介,造出无数的视觉空间。
在进入到特瑞尔「光的空间」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观赏者日常所感的距离、颜色、大小都会产生奇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人感觉失去了平衡,产生一种眩晕感,颠覆世俗生活建立起的一切规则,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日本声音艺术家池田亮司,被认为是当代最前卫和最具革命性的作曲艺术家之一。 2011 年,池田就在纽约的军械库艺术展上做出了一个巨大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无限》。
这个由三组作品组合而成的声音艺术是一个规模巨大而且沉浸式的、互动性的电子音响系统占据了军械库的整个展厅,艺术家在室内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屏幕墙,足足有 16.6 米宽, 12 米高。这块巨幕成为了动态流视频投影的画布。
在它的另一边,一块类似于卷轴般的设计成为了另一块屏幕,上面不断闪烁着黑色和白色和灰色的条纹。这块大卷轴还被分成了左右两块,分别朝着两个方向滚动。伴随着巨大的声音,整个黑暗中的画面都在跳跃。强烈的音乐中播放出巨大的敲击声、电流的嗡嗡声和类似口哨般的电子音乐。
整个《无限》的展厅就像是个巨大的数字屏幕,而池田设计的声音伴随着地面上类似条形码式的黑白条纹,一起延伸到视觉的顶端,似乎可以穿过墙壁,穿过前方的地板,穿过纽约,连到宇宙。人们脱掉鞋子,参与到这件大型的作品之中,画面呈现的黑白条颜色完全由观众来决定,伴随着观众或行走或矗立于屏幕之上,环绕的音响会根据观众的位置发出电子的声音,每位观众时刻都在影响着同一时间将要发出的声音和屏幕显示的区别。在这个巨大的环境里,眼睛和耳朵都被各类变化的信息充满了,人体仿佛也被通了电,连到了无限。
Jaume Plensa 在芝加哥的千禧公园有一个著名的作品: Crown Fountain ,这是一个电子喷泉。
皇冠喷泉有两座 50 英尺高的塔,这两座塔全部由玻璃建造,每个玻璃塔都有个不深的反射池,光线和四周的景物可以映射到玻璃塔上,水从塔的最高处沿着四周的墙壁倾泻下来,流向地面。
在玻璃的内侧墙上,是利用电脑控的 LED 画面, Jaume Plensa 采集了 1000 位芝加哥市民的面部影像,并且以 6 张每小时速度循环播放这些画面。
这些人脸有时候微笑,有时候会朝外面吐水,然后水就真的会从电子屏里流出来。为了表现吐水时完美的嘟嘟嘴形象,他在收集市民面部影像的时候,很认真地让被拍这吹一根蜡烛。
美国人尤其是小孩子喜欢在公共喷泉玩水,这个作品简直是芝加哥市民的福利。千禧公园皇冠喷泉突破了传统喷泉的概念, 假借瀑布的理念,再通过电脑控,从而产生奇妙的水流改变,喷泉留下来的所有的水都在黑色区域之内。
Christian Marclay 2010 年作的电影《The Clock》。
他在浩瀚的人类电影中剪辑出一个神作,这部电影里出现了无数的电影片段,分别由时间构成,各种手表、怀表、钟、电子钟、钟等全部连贯地描述了时间的走向。
马克雷勇敢地将作品的长度设定为 24 小时,将从各种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收集的关于时钟和手表的剪辑片断都拼在了一起:电影显示的时间与真实时间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你看完这部电影,你的一天就过去了,而且这部电影就跟你的手表一样,时时刻刻准确地在为你计时,绝对是全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
2010 年英国 Turner Prize 得主 Susan Philipsz 的获奖作品《低地》,在一个 Tate Modern 里,展厅里除了两个黑色的音响之外,也就是声音之外,啥也没有。
这个作品其实分为两部分,真正获奖的是它的另一部分,就是艺术家自己吟唱的苏格兰民谣《 lowland 》,这个作品包括三个部分,这段吟唱的声音被艺术家放在了格拉斯哥 George V 大桥下的三个不同地点。吟唱包括桥下的水流声、来往的人群、桥上车辆的声音,把自己的呼吸和瑕疵都包容进一个自然而诚实的声音中,给听众造一种亲密感。
要知道格拉斯哥的 George V 大桥是当地的自杀圣地,每年都会有无数人来这里结束他们的生命,而被装上了喇叭的大桥立马环境和氛围变得不一样了。
《 Lowland 》的这个作品的音乐曲调来自于苏格兰民谣,是苏格兰作曲家 Pavel Haas 于 1943 年在纳粹集中营里创作的,曲调惆怅,节奏缓慢,但听上去也十分悠扬、平静。个民谣里讲述了一个有点忧伤的故事:一个不幸淹死的水手,灵魂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和一位自己的亲人道别。
由日本 TEAMLAB 作团队呈现的新媒体空间艺术作品,结合了空间与时间的概念,时间的体现在于伴随着四季的轮转,整个屋子的植被花开花败,循环往,在阐释了生命短暂的同时,也给与我们无限的可能。当进入到这样的空间中,仿佛是漫步在一个虚幻的空间中,给人以超然的体验。
由于新媒体艺术形式常常和科技结合,单个艺术家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在国际上产生了一些团体,除了上面的 TEAMLAB ,还有兰登国际。
下面就是兰登国际最出名的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 Rain room ,整个团队创造了这样的一个下雨空间,传感器会根据人走动的位置自动停掉体验者范围内的雨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尽情的感受在雨中的感觉而不会被淋湿。
英国作曲家简·方勒创作了一个可以听一千年的音乐作品:《长久播放》。这个作品的设计时长为一千年,从 2000 年 1 月 1 日开始播放,直到下个世纪才会结束。
方勒编曲和设计了整个音乐的构成,在电脑的帮助下,这首歌在一千年内都不会重,实现了人为作曲和电脑运算的融合。在预设版本和现场作混音的共同作业下,这种声音作品会在艺术家死后的几百年里继续生存,自己发展,自我播放。《长久播放》这个作品就是一个新媒体艺术中声音艺术的代表作,实现了艺术家通过科技突破时间和空间限的极限挑战。
图片来源:环球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