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半导体照明网讯 现在我们的出行方式实在是变化太大,早些年还是代表一定身份的飞机旅行,如今已经是平常事。像我每个月总是要在天上飞来飞去,到处体验生活辛劳。坐的飞机多了,也就没了新鲜感。罗廷嘱咐我写一篇关于机场的设计文章,她说我能写,我还真的能写,因为我写的角度和诸位看的多的机场、体育场、高铁站之类的功能性照明文章不一样,别人写的是技术论文,我写的是情感和人性体验。纯粹技术类的文章我是写不出来的,给大家讲照度、亮度、显色性以及光源和配光,我都懂,可我不能这样写,因为有大把比我懂行的人在,我写是班门弄斧。
上次有人说我写的文章是散文,我真的感谢他给我下的定义。以后我就专门写“设计散文”了。有感情有温度不枯燥的设计类文章实在太少,本来设计师就是特别主观的人,彼得.卒姆托说——“什么使我感动?所有的事物,人,空气,噪声,呈现的材料,肌理,还有形式,那些能让我欣赏的形式……”他少说了光,最让我感动的是光作用下的一切空间现象,光是世界的本质。伟大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一定是最悲天悯地的人,他们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民胞物与。毕加索的私生活可能很“糜烂”,但是他画的那些反映战争屠杀的《格尔尼卡》却真实地再现作者内心的悲情。我也是在不惑之年以后才理解了毕加索以及他的艺术形式。
当然了您特别理性,我也不能否定,因为设计的层面和理解不同,您如果一定喜欢看用排列式、表格式、数据化的构成写的文章,那也非常好,只要是叙述讲的吸引人的技术类文章我也爱看,并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感谢前辈们编了那么多照明设计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很实用,那都是建立在人性需求和约定俗成上的知识积累。没有这些规范我们做设计还真的没有依据。不过规范是死的,人是活的,尤其是设计类的标准真的是因人制宜,因人而变。做设计如果您死搬硬套数据来工作,那一定会大错。
以上为这篇机场照明设计散文的前言。
我去的机场还算是多的,国内机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我认为是南京禄口机场新航站楼,下次有路过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当然了机场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标杆,不仅是新理念的应用,更是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实验场。比如英国建筑师福克斯设计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2008年开始运营就轰动全球,当时号称最大的机场。而福克斯将其寓意为一条“龙”,说实话像不像龙我不知道,可室内经过准确计算的横向天花线条让天光漏进来,红色到橘红色的色彩过渡变化,还是令人印象深刻。再比如深圳机场T3航站楼是意大利福克萨斯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造型繁琐复杂,巨大穹顶下的中央通道式布局,引导着人走向登机口。越往里面走越能体验到洞穴般的内腔空间,表皮密集,结构穿插,折板拼合成立体效果固定在桁架上。每一种表皮的研究和使用都是一项巨大的建筑投资,今天的投资者十分热衷于此,以至于让中国建筑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实验场。
我不是学力学也不是学建筑结构,对于这种超大体量建筑的构成和材料工艺本身是不懂的。这篇文章介绍的也不是高大运输建筑的施工和设计,而是光在其中的影响和变化。光如何帮助人从航站楼入口开始准确寻找到登机牌办理柜台,又如何快速到达安检口。机场中的信息非常庞杂,其中更多干扰我们的还是众多大幅广告灯箱。在机场中首先强调光的功能作用,导引作用,这个时候无所谓光的精彩与否,光的出现只是为了识别对象。
现代化的航站楼多数采用巨大玻璃幕墙和顶部自然光照明,为的是更好地利用天然资源。我做过很多次测试,照度水平在200lx时候,人的视觉能准确了解空间的进深层次。《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上将出发大厅和行李认领大厅同样定为200lx,实际上机场更重视出发大厅,我见到的行李大厅的空间照度都很弱,这或许是在一个封闭空间缺乏天光的原因。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当顶光不足,巨大玻璃幕墙的入射光让室内明显出现白洞效应,人和物体成为剪影。很多机场并没有设置智能控制系统,于是在阴雨天,天光不足,这种反差就更明显了。
中国式的机场强调室内色调的纯净感,使用浅色系为主,除了首都机场大胆地使用了红色渐变以外,在色彩基调上都是很保守。意大利米兰机场用色很大胆,它的到达厅采用墨绿和草绿色做空间色彩主调,当然了这座机场也是年久显得老旧,但从某一个侧面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环境对于机场这样的大型公共空间的态度。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机场的公共活动空间划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出发大厅,安检通道,候机大厅,登机口,廊桥到达飞机内;到达通道,行李大厅,到达大厅,出口到达停车场或者轨道交通区域。《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只是简单对一些机场区域做了照度和显色性要求,对于复杂的机场功能性照明细节没有涉及,在照明行业里也很少有设计师从事这种大型机场照明设计,我想原因有机场建设有它相应的配套设计单位,还有就是已经形成固定范式。用什么灯具和什么手法与室内设计风格关系很大。
可以笼统地将机场照明设计手法归纳为如下几种:第一是反射照明,这种手法在机场最常见,通过大功率的投射灯对吊顶做泛光照明,然后再辅助一些中空下射照明对环境补光。广州白云机场可以说是这种照明手法的代表之作;第二是下射照明,和吊顶结合在一起的筒射灯形式,常见光源为金卤灯和LED,南京禄口机场可以说是这种照明手法的经典作品;第三就是广告和显示屏的面光源了,这是机场中为空间补充光线的主要方式。
如果仅仅只有这些,那么机场未免会很单调。在现代机场中为了缓解旅客旅行的疲累,有些机场会在候机楼内设置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比如福州机场和省博物院合作定期举办福建的陶瓷、绘画、民间手工艺展览等。我在呼和浩特机场内看到有大幅的蒙古族人物服饰展,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当地旅游生态,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但是这种器物展和文化展都很缺乏照明意识,并没有特定的光来突出展现。
说到机场照明就不能不谈一谈候机楼里面的诸多商店,因为业态太丰富了,你如果归纳机场就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其实也是很正确。因为这里包含了快餐、服装店、手工艺店、书店、烟酒店、化妆品店,还有各个航空公司的贵宾休息室。
我看到的机场虽然很多,但是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有几个。多数的机场空间组织是凌乱的,一些老旧的机场依然保持着几十年的风格,比如首都机场的T2和T1。很多新机场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就没有考虑有专业的照明顾问介入,多数都是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亲自操刀,罔顾机场空间的照明合理性。中国是当下世界上机场增长数量最多的国家,很多城市在申请改扩建机场,并且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机场正在建设。北京的第二首都机场在2015年9月开工,计划2019年6月首飞,只用四年时间就能落成,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机场。设计年旅客吞吐量最初将为4500万人次,在经过扩建后,数量将增加到每年1亿人次,飞机起降量88万架次。当2006年柏林勃兰登堡机场奠基时,中国在使用当中的机场还只有140座。到今天柏林机场还没有完工,中国的机场又增加了60座。然而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的需要。按照政府的规划到2025年还将出现124座新机场。
机场早已不是传统的机场,它是一个城市人流快速中转站。飞机早已不是以前的飞机,褪去了贵族标签的它只是一个运输工具。在大量急剧建设的浪潮中,我希望看到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机场设计,而不是在简单思维下的以搭建奇异形态和繁杂表皮这些初级和低层次眩人感官的东西。更多关注人在机场中的舒适度和便捷感,照明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关注人的需求,因为“需求是设计的春药”。
图注:透过巨大采光玻璃幕墙看夜晚的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吊顶成为浑然一体的反光板。室外的道路照明连基本照度都达不到,于是内外形成强烈反差。(摄影江海阳于南京机场)
图注: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柔和的照明,漫反射的地面以及立体鲜明的柱子。下射光并没有形成强烈的地面光斑,专卖店光色温暖,以及局部的反射照明,规则的室内布灯让空间形成较强的进深感。(摄影江海阳于南京机场)
图注:反射照明让旅客安静舒适。在这个空间中有三种光,第一反射光;第二下射光;第三灯箱光。当然了还有室外的高杆灯的光可以忽略不计。多重作用下的候机室满足了静谧的需求。(摄影江海阳于南京机场)
图注:商业照明体现了空间的温情。航站楼不是冷冰冰的空间,也不是一个过客空间,而是让人驻足、休息、购物、交流的公共场所。(摄影江海阳于南京机场)
图注:航站楼的商业空间融合众多元素,可以用色调、统一的装饰风格、适度的照明条件去完善。南京禄口机场的主光源是顶部筒射灯,辅助光源是店铺和招牌的光,因为基调相仿,所以整个空间很和谐。(摄影江海阳于南京机场)
图注:冷色调让人有快速通过意识,并不能让人在这里长久逗留。当然了空旷的大厅,单调的广告,指引型的光带,却是不能令人有逗留欲望。(摄影江海阳于福州机场)
图注:这处出发大厅也是只有三种光源,天光、灯带光、灯箱光。一定要将这三者划分为主次的话我想应该是天光、灯带光、灯箱光。(摄影江海阳于福州机场)
图注:以巨大的震人心脾的造型闻名于世,杭州机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整个出发大厅吊顶就是这样一个蛋型交错编制渐变造型,并且细部还有立体变化。吊顶依然采用三种照明手法,其一反射光;其二天光;其三筒射灯。(摄影江海阳于杭州萧山机场)
图注:渐变的吊顶结构,隐喻着天然光的存在形式。这个空间重要的不是天光而是侧光,玻璃幕墙导入的光改变着人们的动向选择。逆光下的商铺照明实在是太失败了。(摄影江海阳于杭州萧山机场)
图注:杭州萧山机场建成时间并不长,但是缺乏像禄口机场那样的舒适感。就连照明也是手法单调,灯具选型没有考量,柱子上安装的金卤灯很快就色温漂移了。(摄影江海阳于杭州萧山机场)
图注:这是一个反射光照明的案例,通过定制的灯具让光形成导向性,这个空间的光源顺序应该是反射光、筒灯、灯箱光。(摄影江海阳于昆明机场)
图注:这样的灯火通明,也是机场的常规需求。完全匀质的光环境失去了很多照明艺术和趣味。它好像在催促旅客抓紧时间离开这里。(摄影江海阳于昆明机场)
图注:昆明机场的室内空间以连绵折线做为结构支撑,同时也是巨大装饰符号。这是到达出口,在复杂的弯曲线作用下,天光受阻挡,人工光必须全开。(摄影江海阳于昆明机场)
图注:厚重的人字形屋顶,轻盈的弯曲线做支撑,视觉上对比强烈。昆明机场的建筑照明做的也很有特色,把建筑的特征表达的很充分。(摄影江海阳于昆明机场)
图注:室内色调较暗,天光运用的也不充分,在白天灯具也需要打开,但是明显地面水平照度仍然不足。(摄影江海阳于昆明机场)
图注:白洞效应。这样的光环境令人很不舒服,这个时候应该增加中空照明。(摄影江海阳于昆明机场)
图注:登机口因为天光充分,和前半段空间形成强烈序差。(摄影江海阳于昆明机场)
图注:我一直不明白在这样的室内采光环境下,顶部的遮光帘为什么不能打开。(摄影江海阳于昆明机场)
图注:反射光并不能解决地面的照度问题,下射光又功率不够,这样的通道空间令人心理压抑。(摄影江海阳于上海虹桥机场)
图注:虹桥机场很多人都去过,从地铁出来到航站楼步行距离实在是太远。偏偏这样的通道从室内设计带照明设计又泛善可陈,枯燥的像医院一样。(摄影江海阳于上海虹桥机场)
图注:冷峻色调的虹桥机场出发大厅,这样的环境里只能行色匆匆。(摄影江海阳于上海虹桥机场)
图注:进入候机楼色调依然沉稳,但是在室内设计上出现趣味变化,试图打破前序空间的冷暗紧张。(摄影江海阳于上海虹桥机场)
图注:室内冷暖对比,明暗对比,每次路过虹桥机场都是在奔跑,因为太大了。机场做为一个功能性和物质性都很丰富的地方,很多机场却不能令人有舒适的视觉触感。(摄影江海阳于上海虹桥机场)
图注:所以说机场照明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多数都是机场规划设计师想当然而为。手法杂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摄影江海阳于上海虹桥机场)
图注:浦东机场的完整性和装饰性给人以新意。这样的色调令人轻松。(摄影江海阳于上海浦东机场)
图注:出发大厅的反射光照明以及部分区域的中空照明,可以快速让人达到目标。(摄影江海阳于上海浦东机场)
图注:空间的气氛很能作用于人的观察,浦东机场室内有热带气息,给人以健康、干净、活力的感觉。(摄影江海阳于上海浦东机场)
图注:一些饶有趣味的雕塑和室内设施的结合很好,此处不需要重点照明。(摄影江海阳于上海浦东机场)
图注:墙面装饰呈现出的立体感,采用导轨射灯集中照明。(摄影江海阳于上海浦东机场)
图注:如果你有密集恐惧症,相信深圳机场T3航站楼不会令你喜欢。天然光在室内肌理上形成的微妙变化还是很美丽的。(摄影江海阳于深圳机场T3)
图注:机场的室内装饰很有趣,灯光让它晶莹剔透。(摄影江海阳于深圳机场)
图注:深圳机场的到达通道,彩色玻璃打破了空间的密集效应。(摄影江海阳于深圳机场)
图注:深圳机场的到达大厅,在密集的吊顶下用密集的丝网做陈设,也是够凌乱了。(摄影江海阳于深圳机场)
图注:深圳机场的出发大厅,一束彩色光位于大厅中央。夜晚的大厅照明还是以下射光为主。(摄影江海阳于深圳机场)
图注:深圳机场的到达大厅,室内装饰呈现出欢快氛围。(摄影江海阳于深圳机场)
图注:常规的照明形式,并没有凸显热带雨林的欢快气氛。(摄影江海阳于西双版纳机场)
图注:新郑机场又是一个充溢着后工业时代标志的机场设计,冷白的光和坚硬的金属色调,让室内缺乏温情。(摄影江海阳于河南新郑机场)
图注:这种折板技术在深圳机场见到,又在新落成的新郑机场见到,是设计师黔驴技穷了吗?(摄影江海阳于河南新郑机场)
图注:这种空间装饰让人迷惑到底身处酒店还是机场。(摄影江海阳于河南新郑机场)
图注:这是在登机口座椅区常见的照明方式,同样是反射照明,但是并没有给空间带来多少照度,室内依然昏沉。(摄影江海阳于河南新郑机场)
图注:在阿里亚皇后机场我观察很久,薄壳混凝土顶在浇筑的时候就把灯具孔位预留好了。土色的室内空间很好地诠释了中东地区的印象。(摄影江海阳于约旦安曼阿里亚皇后机场)
图注:室内很纯粹,只有金卤灯的下射光,通过地面反射将光弥漫开。在混凝土建筑里人并没有感觉很枯燥,也许和这种适度的照明有关。(摄影江海阳于约旦安曼阿里亚皇后机场)
图注:戴高乐机场的到达通道,只有一个导向性很强的光成为空间主角。(摄影江海阳于巴黎戴高乐机场)
图注:戴高乐机场的行李大厅,金属墙面反射着拉伸的光,暗灰色调子的空旷室内,下射光精准照明在传送带上。(摄影江海阳于巴黎戴高乐机场)
图注:高崎机场T3航站楼奶黄色基调让人回味厦门历史的混搭风格。室内以暗藏光为主,还是反射照明,但是艺术性上韵味十足。(摄影江海阳于厦门高崎T3机场)
图注:灯具已经出现老化,但是统一的室内色调,让我每次从这里起飞都莫名喜悦。那一排窗户像飞机的舷窗,柔和的色彩丰富又饱满。(摄影江海阳于厦门高崎T3机场)
图注:登机口区域的商业销售,这里就是商场的灯光。把机场看作是一个大综合体,里面有很多业态,照明可以区别化对待。(摄影江海阳于厦门高崎T3机场)
图注:安检口照明,还是以室内反射光为主,达到视觉清晰可辨就可以了。(摄影江海阳于厦门高崎T3机场)
图注:商业区域的那一条暗藏金色灯带还是很成功地起到了室内装饰作用。(摄影江海阳于沈阳桃仙机场)
图注:黄花机场登机区外的商业通道,照明的错误设计让商业氛围大打折扣。(摄影江海阳于长沙黄花机场)
图注:室内黯淡无光,而且很多光照的莫名其妙,比如吊顶上那些透过玻璃下射的光斑。(摄影江海阳于长沙黄花机场)
图注:到了候机区域基本上就没有光了,机场不重视照明设计可见一斑。(摄影江海阳于长沙黄花机场)
图注:照度明显不足的黄花机场出发大厅。(摄影江海阳于长沙黄花机场)
图注:现在的T2航站楼却是显现出凌乱和无序,到处都是光源,没有明确的指引照明,也没有舒适的功能照明。(摄影江海阳于首都机场T2航站楼)
图注:非常差的光环境体验,从T2到T1的通道充满了冰冷感。(摄影江海阳于首都机场T2航站楼)
图注:可以看到最早的航站楼室内布局和照明效果,均匀的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光曾经是机场的主流。(摄影江海阳于首都机场T1航站楼)
图注:香港机场的反射光和下射光结合利用。从天花下垂灯具组合成带状。(摄影江海阳于香港机场)
图注:一些室内陈设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摄影江海阳于香港机场)
图注:这样的集中照明必然会带来室内照度的均匀度下降。(摄影江海阳于香港机场)
图注:在天上俯瞰河南郑州,雾霾作用下的乡村就像烂疮铺满大地。在高度的物质面前,对于自然我们都做了什么? (摄影江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