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透彻领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且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进行创作,景观照明的设计实践才会有大的发展,才会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将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景门、景窗框起来,升华到艺术美。
作用解析:将庞杂的视觉元素中与主题无关的、也不能为构图服务的景致,用垂直立面加以屏蔽,通过开洞的透漏,保留需要的部分,形成构图和审美对象。
景观照明中的框景:通过对“框”和“景”的同步处理,保留了框景关系在晚间继续相辅相成的审美作用;同时,把不需要的景象保留在黑暗中,用“不照明”作为“框”,将需要表达的要素照亮作为“景”,使“框景”手法通过照明手段得以实现。
将视线两侧缺乏生气的景观用建筑、树木等加以隐蔽,突出空间前端的景色。
作用解析:将庞杂的视觉元素中与主题无关的部分,用垂直立面加以屏蔽,收拢观众的视线向前。与框景不同的是,夹景产生了空间限定和方向导引的作用。
景观照明中的夹景:利用照度差别形成狭长的空间关系,或强调正前方的景物,以强调前景的吸引力。
通过对近处景观要素的疏漏处理,使景物呈现时隐时现的艺术效果。
作用解析:掩映的景观体现了含蓄,隐藏的美感。影影绰绰,似见非见,引人联想,是其追求的效果。所谓“尤抱琵琶半遮面”便是这道理。
景观照明中的漏景:利用前景的阻隔效果巧设障碍,似遮非挡,使后面的景物因为被照亮而成为关注的重点,但不能被直接清晰地观赏。窗棱漏出的一点点微光就把院墙内外的关系连通了,让人的意识中产生对院内情景的猜想。
在原有景物环境中添加元素,增加丰富性与层次感。
作用解析:为了增加内容和强化主题,或增加轴线上的层次,人为地添置一些内容。
景观照明的置景:在近人处建立视觉起点,通过近景,在意向上与远端的景物发生联系。景观照明中的置景,大多以装饰性景观来作为前景,将中远处的景物,甚至更远处的城市天际线作为背景,贯穿轴线,形成互为关联的多层次体验。
以一个主景为核心,将其他景色或邻近景色组织进来。
作用解析:借景是在一定视线范围内,通过对相近的景物进行相关性组合,产生意境美与情趣性。
景观照明的组景与置景:通过照明手段将一组景观要素显现出明显区别于周边景物的景象,从而使观赏者将这一组景观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借助水面、镜面等映射反映物体形象,可使景物影像更加丰富,对称结构更加丰满。
作用解析:水面反射具有对称、灵动、扩张垂直尺度的效果。现实景物的“实”与水中呈现的“虚”相对应,一实一虚,产生视觉上的美感和别样的心理感受。
景观照明的间接借景:水面反射的光色,随波逐流,水纹荡漾,增加了混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