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佛教之中,一为色光,即眼睛看得到的光明;二为心光,即悟世的智慧。照明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不但要做好照明的各种指标,充分地运用好照明工具所赋予的“色光”,还要用心去体会建筑师、装饰工艺大师们的佛教语汇,点亮处于建筑中人们的“心光”。
本期小A与你分享几个中国佛教照明案例:九华山大愿文化园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位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风景区北麓柯村,占地面积1500亩,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景观公园。该项目的照明设计手法与佛教文化理念相结合,分为
三大阶段:
世俗世界:与城市相近的较高色温,人工光的感觉,表示由城市世俗世界向佛国乐园的过渡;
佛国乐园:渲染佛国乐土的壮美,高对比、戏剧化的照明,渲染佛国乐土的壮美智慧和光明;
心灵净土:宁心静性的自然之境,以传统火光源颜色来减少人工照明痕迹,体现真我自然。
![]()
其中,八功德水由汉白玉做成的小桥和玉石栏杆,以线形灯和灯带勾勒轮廓,再结合上水下灯的照射,明暗结合、水光呼应。叠水流动不息,采用水下灯和光纤,形成色彩变化的动感视觉效果。遍布园区内的发光地砖,给人一种踩在朵朵莲花上的感觉,取意“步步升连”。
![]()
作为该项目的工程公司之一,
天津华彩信和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天津华彩)将所有的灯光表现方式和效果与佛文化紧密相连,体现和谐统一、主题突出的设计意图。莲花广场佛光散射,宽敞的庭院中点缀着优雅的莲花灯,静谧悠远的氛围彰显着佛家文化的博大与内敛。照明设计营造出神圣、安祥、超然,能使人心灵平静、满怀虔诚的佛光世界。
![]()
河南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属于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景观照明设计时要考虑文物的保护、灯具的选择及安装受到限制等问题。白马寺是千年古刹,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不需要绚烂的灯光来提升自身。
![]()
因此在主殿区主要为庭院照明及植物照明,采用低亮度来营造清幽光环境,在人能够移步换景的同时还有一丝丝神秘感来体现千年古刹的历史及青灯古佛的意境。
![]()
其中,印度殿及泰国殿由印度及泰国政府捐赠,其建筑具有典型的印度、泰国建筑的元素。在此区域的照明工程方面,天津华彩为了保持中等亮度,重点表现建筑的异域风情,将佛教元素与建筑相结合。齐云塔作为整个区域最高的建筑,是一座具有区域标志性的建筑,对此加以重点照明、高亮度、彩色变化,以突出视觉冲击感。
![]()
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
天津华彩的照明策略,是希望通过灯光对建筑群细部氛围营造,将妈祖由人到飞升成仙的历程与南轴线建筑群由低至高的分布相契合,通过灯光将这一历程在建筑群分布关系中进行展现和放大,使信众在参拜过程中体验心灵的不断净化、飞升的深刻感受。
![]()
通过灯光引导观赏者的情绪,运用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的手段,让光影变化增加建筑的神圣气氛,将观者对妈祖的崇敬之心最大限度地放大。外围连续立面墙体以中性白光为主,烘托整体建筑的宏大气势。
![]()
建筑群主体殿堂及广场采用暖白色光,营造近人的崇敬气氛。妈祖神像采用暖黄色光突出于整个建筑群,周边树木使用彩色光作为衬托,表达神圣氛围。
![]()
在夜景照明设计中,往往遇到比较密集的建筑群落,如果一味地将建筑配以照明,可能很难体现出建筑群落的层次和重点,所以在设计初期,设计师进行多视点考察,寻找主要视点的重点建筑,并有意地将非重点建筑进行弱化,这样才能将妈祖祖庙的逐级空间进行明暗控制,将主要视点集中在中轴线上。
![]()
由于建筑设计采用仿宋代建筑形式,其建筑最大特点是正脊下凹成弧形,且正脊上方有代表其地方特色的龙形吻兽和宝瓶,建筑两侧的角脊和垂脊也向上翘起成弧形展开,建筑显得非常有张力,且有气势,所以,设计师也将这一特点作为夜景照明的重要表现区域,使得建筑在夜晚仍能体现出其特色。
南京牛首山
照明主基调强调柔和舒适的光环境,体现佛禅意境和文化韵味。在此基础上,兼顾夜间旅游和成本控制,适当增加灯光的变化,提升夜间旅游知识性和趣味性。
![]()
不同的建筑载体赋予不同的灯光氛围,与佛禅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如:“大穹顶”照明主题为“福田补阙”,故事来源于补天阙,现双塔的传说,因此照明效果将还原“补天阙、化袈裟,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的奇幻意境。
![]()
又如:“大佛顶塔”在整个项目中,并未有非常高大突出的建筑,因此大佛顶塔便成为标志性建筑,但在整体环境中并不突出,所以在夜晚,给予它“圣塔佛光”的称号,使其通过灯光效果营造出更为神圣的意象,并利用灯光技术延展建筑主体的高度及标志性。
光与照明在宗教信仰中,不仅仅具有简单的功能性和装饰性用途,且对于虔诚教徒来说,在每一个主要宗教故事里都是寓意引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