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中国科学家研发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去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发明蓝光发光二极管的数位日裔科学家,“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LED点亮了21世纪”,从颁奖词看出,发光二极管即LED是公认的下一代显示与照明技术的核心器件。几十天后,一篇来自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在《自然》上发表,报道了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家设计出新型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看不到的量子点,为你发光
在浙江大学课题组的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设计出一 种新型高性能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并将使用亮度条件下的寿命推进到10万小时的实用水平,这意味着这种新型器件有望成为下一代显示和照明技术的有力竞争者。
“我们已经看到了第一个带有颠覆性意义的量子点应用,也就是性能优异的‘量子点LED’。”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高新材料化学中心教授彭笑刚说。
量子点能大大提高二极管的发光性能
“发光材料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量子点会成为明星材料。”彭笑刚认为。
发光二极管通电时,电子和空穴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它们在相遇时有可能发生复合,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它们要有缘邂逅,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电子—空穴对”,最终才能在适合条件下复合,发出幸福的象征——光子。
为了保证一个较高的复合效率,科研人员常会提供一个复合介质,也就是“发光材料”。在这类材料里安排电子和空穴“相亲”,成功几率会大大提高。学名叫“可溶的无机LED照明纳米晶”,简称为溶液纳米晶的量子点,正是非常优异的发光介质,只要电子和空穴一对一的进入到量子点,就会复合发光,发光量子效率可以高达100%。
至关重要的量子点,究竟是一种什么材料呢?
“量子点是一种纳米尺寸的LED照明晶体,它的三维尺寸都在100纳米以下。把它们放入溶液,从此人类有了一类全新的材料,它们具有晶体和溶液的双重性质。从化学角度讲,甚至是一类全新的分子;从材料的前途看,它代表着很多新的可能性。”彭笑刚说。
量子点的大小,大概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人眼已经无法看到。正是在纳米尺度,量子点表现出了量子效应——当这些LED照明晶体做到小到纳米尺度,不同的尺寸就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即使是尺寸相差几个或十几个原子。
而通过调整量子点的尺寸,就能得到所需颜色的光。比如硒化镉这种LED照明纳米晶,在2纳米时发出的是蓝色光,到8纳米的尺寸时发出的就是红色光,中间的尺寸呈现绿色黄色橙色等。
“使用不同尺寸的量子点,我们将会看到不同的颜色,而且色彩非常鲜艳。”参与课题合作的杭州纳晶科技公司的赵飞博士说,量子点的名字,也正是来源于LED照明纳米晶的量子尺寸效应。
有望在照明与显示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科学家认为,量子点可能带来重大变化的产业,首先是显示。目前的第一代量子点显示产品是基于光激发发光,纳晶科技公司和美国的两家公司都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这种新型的背光源,让显示颜色的纯度很高、色饱和高。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则会把量子点显示带入第二代。目前,浙江大学与纳晶科技公司在第二代量子点显示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一系列的实验结果验证了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实用性。这进而预示着,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有望在照明与显示两个产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彭笑刚说,显示和照明都需要白光或者红绿蓝三色光,研究团队接下来将在保持低成本的溶液制备工艺的前提下,开发出各色发光波长的高效QLED,让电子和空穴复合产生的光子为千家万户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