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LED照明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LED照明的不足之处有三点:

1.驱动电源

由最早期的线性阻容降压恒流模式升级为高频开关电源模式;

电源整体效率是有很大的提升,不足的是由此引生的电解电容的寿命,EMC,驱动成本等新的问题。后续的驱动电源在与LED光源寿命匹配的同时,必须满足市场接受的成本考验,由一体化电源发展为直接芯片驱动模式,驱动电源体积微型化,功率因数接近1 等电源研发方向。

2.光源的光衰


由于光源在通电后产生的热引起的各种应力以及材料耐温限制引起的光衰让所谓的长寿面灯具就早衰了。早期φ5的大量使用,中期的3528封装以及近期的单颗1W的各种组合应用,都被从认识热的深度和广度在改变我们对LED照明的研发方向。为了降低结温,我们初步选择了散热这一条路。当然为了很好的导热散热我们已经走过一段曲折的路。

目前的散热对策有:自然散热,对流散热(风冷,水冷,油冷等),造型散热(加大表面积),表面涂料散热,鼓膜震动散热,材料散热等;

导热方面有:导热胶,石墨,热管,导热板等。


未来我们将如何克服光衰:一是继续散热之路。但是在正常工作环境温度中能达到真正的热平衡,如果使用常规的散热材料,想要达到最低的热阻,那么必须尽量满足灯具的散热表面积。散热引起的整灯重量增加以及散热器的附加成本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们在为LED诸多的优点欢呼的同时,不得不反思LED怎么就不能有白炽灯,荧光灯的耐热性呢?

二是提高LED的耐热性。整个光源从耐热的方面考虑,耐热最低的是出光面的硅胶。早期部分厂家3528封装就出现过环境温度变化,表面就龟裂早衰现象。后期有的厂家改为直接将荧光粉涂在玻璃透镜上。但是,固晶胶,晶元与引出线又如何解决才能提高LED的耐热性,能不能用最小的散热面积和最轻的散热材料,以及满足市场价格接受的低成本要求去设计LED灯具?

3.光学的二次应用

众所周知,白炽灯是360°球面发光的光源,显色性好(Ra=100),光谱是连续的发光范围;而LED的最大发光角度180度,市面上的大多数白光LED都是蓝光合成。

早期LED灯具的市场推广第一步是传统灯具的替换。在传统灯具外形的影响下简单的光学处理上,总是相形见拙。首先出现的问题,在一块LED灯板上,单颗与单颗发光管的色温不一致,单颗的发光角度也离散。所得到的光效是,所谓的白光有没有均匀光斑不得而知,当时只要灯具能发光就行。

现阶段我们该如何用LED的特性补充光谱的连续性。辅助照明可以用蓝光合成白光,但是用这种所谓的蓝光合成白光的方法去完完全全代替传统的主照明,相当于戴着有色的眼镜看事物,蓝光就是蓝光。当蓝光成为主照明时,人们长时间在蓝光照明的环境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不得而知,五彩缤纷的世界会不会失色?那是对光的污染?

白炽灯的雏形为什么是圆形,他的灵感来自我们看到的太阳,白炽灯的发光原理以及光谱都是很好的衍生品。所谓的第四代照明LED,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大家不要忘记了,从第二代照明到第三代照明,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兼容他们的长处后锦上添花,目前的LED算另辟蹊径还是现阶段的候补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光。在第二代光源或者第三代光源解决不了无法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升级换代才会有相应的衍生品,但是不等于连第三代都兼容不了的替换产品。目前受传统光源的影响出现的LED灯具加反光罩,透镜等光学辅助应用,最终能否完全兼容传统照明,满足大众采光需求,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有没有摈弃蓝光另辟蹊径的方法呢?是三基色的LED还是OLED呢?

三:现阶段市面上大多数的所谓的高科技的LED研发中心,只要找好配件随便找几个学生都能组装完成。真正的技术核心到底在哪里?设计一款性价比高的LED灯具就真的没有门槛吗?

在如今一切一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下,某些技术人员也充当到跟风的队伍当中。技术就是技术,并不是一天一个“专利”,一周一个“发明”。当所谓的研发技术人员为了作秀而浮躁时,产业在扩大,产量在倍增。当研发人员所谓的技术核心都是更多的拿来主义,其实那根本就是一群带一点技术的组装人员。

目前的LED从业人员都是本科到博士全部上马。由于专业的细分化,做一款有点技术含量的LED灯具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有:电子专业,结构专业,散热专业,光学专业,材料专业,封装专业等等。

真正的LED科技研发到底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研发心态?

做好一个产品不是在于更多的理论知识,关键是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可行性。


回复数 6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