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鸿海谈判启示录:因为互补 所以互容?
  原本预定于8月30日签署协议的夏普与鸿海的资本合作谈判,目前陷入了困境。夏普股价下滑是导致双方对合作事宜进行调整的因素,而由于8月30日的“郭台铭董事长离日风波”,股价在8月31日进一步大幅下滑,当天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收盘价为198日元(两家公司最初达成协议时的股票买入价为550日元左右)。
  然而,太过悲观地看待这一局势,无论对日本还是对台湾来说,都不是好事。毋宁说,日本企业更多地学习以鸿海为代表的台湾地区及中国大陆的高效生产方式,逐步将其变成自己的资源,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目前日本与东亚各个地区之间的政治局势趋于紧张,所以,笔者现在希望再次确认一下日本与这些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意义。
  应丢弃内向式思维,寻求在东亚的生存之路
  夏普与鸿海的合作谈判之所以久拖不决,其中一个理由,可能便是因对方是台湾企业,存在“技术外流”的担忧吧。即使夏普自身没有那样想,传媒、投资者及消费者可能也抱有这种担忧吧。
 实际上,在关于鸿海要求参与夏普液晶面板生产工厂运营的报道中,有些还分析认为,鸿海的“目的在于吸收夏普的生产技术”。但是单纯地想一想,无法想像旗下拥有四大液晶面板厂商之一、市场份额比夏普还要高的奇美电子的鸿海,真的那么想得到夏普的“生产”技术吗?。(不过,关于夏普龟山工厂拥有的面板“关键”技术,也许是另外一种说法了。详情后述。)
 说起来,如果合作伙伴是欧美企业,还会出现“担忧技术外流”的议论吗?日产汽车与法国雷诺合作时,出现过日本的汽车技术会外流到欧洲这样的问题吗?相反,东丽与杜邦、IHI与通用电气(GE)、丰田与宝马(BMW)等,日本企业与欧美企业之间的合作动辄就被盛赞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
 而另一方面,索尼与韩国三星电子在液晶面板业务上进行合作时,许多媒体简直把索尼当成**一样进行报道。这正是日本人对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韩国等东亚各地区潜在的歧视意识的表现吧。技术外流这一想法的出发点,是认为日本一直在技术上领先,东亚企业的产品是模仿日本技术的“便宜无好货”的产品。
  当然,日本家电产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长年以来出色技术的积累。DVD、平板电视、3G手机等的基础技术全都是由日本企业开发出来的。然而,不能忘记,消费者购买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产品,技术作为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手段而存在。正像日本厂商尽管创造了这些产品业务,却未能因此而获得利益一样,产品是“主”,技术是“从”。
 并且,技术的用途并非只是提高产品的功能及性能,这一点也不能忘记。日本企业十分热衷于旨在提高电视机画质、便携式音响音质、手机功能多样化等产品功能及性能的技术开发活动,但在为了降低成本而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实现难以模仿的设计及操作舒适感等而进行技术开发这些领域,却表现得比较消极。
 一旦确立了液晶面板的量产化技术,日本液晶面板厂商的关注点便转移到了新一代面板技术的开发上,而不是去提高现有生产技术的效率。而与此同时,台湾及韩国的厂商则热衷于进行旨在提高已有技术生产效率的技术投资。可以想象,其结果是,这些厂商能够以低价格稳定地供给大量的液晶面板,这给他们带来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回复数 3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