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日,雷士照明发布公告称,因待刊发股价敏感资料之公告,公司股票于13日起暂停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买卖。当日,雷士照明惠州、万州等工厂员工举行罢工,吴长江和阎炎接受媒体采访时都大倒苦水,雷士“内讧”大戏愈演愈烈。这些争斗对于更多的中国企业警示意义何在?企业家们需要反思的又是什么?
反思1:PE与创始人关系如何定位 雷士事件被外界解读为创始人与投资人的控股权之争。在投资界,一直有“投资企业就是与企业谈恋爱”的说法。成功结合并不就意味着美好的结果,这只是企业与资本对接的开始。一旦企业与资本情投意合,成长中的企业就有希望凭借资本输入的新鲜血液,在最短的时间内甩开竞争对手,一骑绝尘,而资本也将同时赢得不菲的收益。但如果是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企业与资本开始同床异梦,则有可能迅速成为敌人,纠缠不清,反目成仇。赛富投资与雷士照明就是典型例子。
然而,在控股权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更存在着一种规则、理念上的分歧和较量。与控股权之争的最后一战相比,这种分歧和较量更加频繁、更为深远,甚至贯穿企业与资本结合的始终。
反思2:走向更现代,还是重归野蛮? 几日以来,雷士争夺战一直占据着中国各大财经媒体的重要版面。
这部现实版的商战片之所以引人关注,除了其显示了创投矛盾的经典模式外,还在于这场争斗的近身程度和连贯程度相当罕见。上一次,我们有这样的观感,还是在国美内斗的时候。
从最早的“一案释兵权”,“拆梁换柱”,到其后的“香港密约”,再到那一记经典的“回马枪”,以及如今被认为是一次转机的“三方会谈”,博弈双方走的步步惊心,看客的心也跟着此起彼伏。
只不过,每次争斗过后,我们这些“外人”总还是要思考:这些争斗对于更多的中国企业警示意义何在?在格斗阴影下的中国公司治理,是将会走向更现代,还是会重归野蛮?
反思3:公众公司不应成为战场 目前从网上的调查数据来看,舆论大多是支持吴长江的,人们骂阎焱不尊重企业家,而施耐德更是被看成一个鲸吞民族品牌、血洗董事会的敌人。辛辛苦苦创业,与员工一起打拼,吴长江的故事和理由是煽情和动人的。不过,吵架这种事是很难分出对错的,特别当吵架双方都是社会精英,阎焱和吴长江都不是那种轻易认错的人的时候,评价谁对谁错都显得为时过早。
反思4:雷士照明事件折射公司治理困境 无论是创始人吴长江,还是投资者赛富基金、施耐德,都不能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这也决定了当发生激烈的利益冲突时,双方的最佳选择是保持克制,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条件下寻求妥协、退让。
一般而言,创业者在公司的决策权上拥有先天的优越感,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资本的意志。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1985年,因为自己的独断专行,乔布斯与投资方发生矛盾,被赶出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12年后,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一系列的创新演绎出了“苹果神话”。希望这个案例能给吴长江以及其他陷入类似困境的公司创始人带来启发。